您的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世界热点评!中老铁路的“守隧人”

时间:2023-01-23 20:58:15 来源:中国网

“大家把头灯开到最亮,都看仔细了,不要放过任何问题。”日前,在中老铁路友谊隧道中,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昆明通信段磨憨通信工区工长施爽一边走一边叮嘱道,他们身穿黄色反光背心,在头灯的光照下开始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通信设备巡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准备进入友谊隧道作业,职工正在清点登记作业工具材料,确保作业前后无遗漏。向攀摄)

中老铁路友谊隧道位于中老两国边境,全长9590米,其中我国境内7170米,老挝境内2420米,磨憨通信工区负责中国境内93公里线路通信设备、17个通信机房的维护管理以及应急保障。

28岁的施爽是工区年龄最大的,从前期施工配合就来到了磨憨,中老铁路开通后成为了工区“领头羊”,带领12名平均年龄仅有23.4岁的通信工长年坚守在这里,他们来自辽宁、陕西、湖南等5个省,几乎都是“95后”“00后”。由于昼伏夜出,长年在隧道里作业,他们也骄傲地称自己是“守隧人”。

“铁路通信相当于列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如果没有通信保障,列车就无法接收行车的指令,将处于‘失联’状态。”对于自己的工作,施爽这样介绍道。

(作业人员行走在友谊隧道内。向攀摄)

当天22时05分,天窗命令下达,施爽带领一行人向隧道里走去。

由于在国界处,每次进入隧道都要向当地海关报批,现在检修作业虽然不用再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但热带雨林气候让深冬时节的友谊隧道依然闷热,几十斤重的梯子、装满工具的背包……每次“天窗”作业,他们都要带着这些走上五六公里。

寂静的隧道里传出有节奏的脚步声、衣服摩擦的沙沙声、现场防护员的应答声,他们边走边查看漏缆卡具是否松脱,隔一阵又蹲下来查看光缆接头盒位置,就这样走走停停,不时仰头查看、蹲下确认。

“刚开始走隧道的时候很害怕,头灯能照亮的范围很小,隧道里除了我们的脚步声,就是排水渠里的流水声。”施爽说,在看不清地形的隧道里行走,心里总是发毛。后来走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没那么害怕了。

(作业人员正在对隧道洞室内通信设备进行检修。向攀摄)

担任现场防护员的戴帆,要走在队伍的最后面,时刻关注带进来的设备、物件是否遗留,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3个小时的作业中,每20分钟他就要和驻站联络员通一次话,实时沟通反馈。

22时40分,到达第一个通信洞室,众人放下背包掏出工具便熟练地开始检修。检查设备运用状态后,他们拿起吹风机、吸尘器、抹布给设备来个大扫除。洞室内顿时“硝烟四起”,热风混合着灰尘包裹着每一个人,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冒出,顺着脸庞滑落。

(作业人员试验隧道应急电话。向攀摄 )

“驻波比1.56,超过了1.5的正常值。”洞室中响起了施爽的声音。

由于列车经过隧道时会形成强大气流,有可能导致天线松动,加上隧道里湿热的环境,天线接头处容易受潮,导致驻波比超标,影响隧道内的通信质量。他们按照天馈线测试仪提供的位置,对漏缆接头和天线逐个排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作业人员正在对天线驻波比进行测试。向攀摄)

天线挂在隧道壁4米多高的位置,施爽麻利地穿戴好安全带,登上检修梯将原来包裹接头的绝缘胶带拿掉,换上新的直流阻断器,用防水胶泥和绝缘胶带将接头包裹好,最后用扎带紧固。

“网管中心,请查看一下友谊隧道K587+50处天线驻波比。”23时56分,施爽向网管中心确认设备运行状态,“驻波比1.25,设备运行正常。”网管中心很快传来了回复,大家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作业完毕,职工再次核对清点工具材料。向攀摄)

“中老铁路无小事”,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像这样的小问题,他们在检修过程中也绝不会放过,每次处理完一个隐患,就等于减少了一次故障的发生。

凌晨3点许,沉沉夜色中,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站,大家在食堂煮了一锅面条吃下后便返回各自宿舍休息,施爽则又到工区将当天的作业情况进行梳理汇报。此时的友谊隧道,又沉浸在了一片静谧之中……

(夜深人静,作业人员返回工区。向攀摄)

这群年轻人相聚磨憨,在日常巡检、月检、季检、年度检查以及应急处理的工作中,一遍遍走过的93公里铁路线,把这里作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新战场。

“今年春运中老铁路客流量明显增加,对通信保障的要求更高,我们坚守国门,就是为了擦亮中老铁路的‘千里眼’,疏通‘顺风耳’,让广大旅客都能安全回家守岁。”说起自己“守隧”的工作,施爽满脸的自豪。(向攀 文/图)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