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嘉林木雕非遗工坊和怒江州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两个案例入选。
据了解,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大理州剑川县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浓郁地方民族特色,是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珍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的传统文化产品,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全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
剑川县在不断壮大木雕产业的同时,依托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习所建立非遗工坊,培训贫困群众学习传统工艺、技艺,扩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门路,为推进文化扶贫和就业扶贫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嘉林木雕非遗工坊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吸纳带动就业人数50人,提供3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为当地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带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就业。
福贡非遗工坊依托独龙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傈僳族和怒族传统织麻工艺、麻棉纺织工艺和傈僳族男、女装传统服饰以及怒族男、女装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销售和传统技艺培训。
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挖掘整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群众研究设计、邀请专家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民族服饰研发工作。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在布料、产品、设计、工艺等方面融入现代流行文化,进一步丰富民族服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套,产品供不应求,除销售怒江州本地外,还销售到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以上。通过“公司+农户”、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积极帮扶并带动了200多户实现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同时,有力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周佳艺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 剑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