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采购 > > 内容页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两者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时间:2023-03-30 10:52:54 来源:中金网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相对而言是发展中的弱项,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国提出了振兴第一产业的目标。伴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美国的农业化也逐渐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因此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推动了美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日本六次产业化首先是以《农业基本法》为母法,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而后采取农工融合、农旅融合等多种业态,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农协和培育农民职业经理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全国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主导优势品种,发挥各自优势,由地方政府鼓励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一种行为。主要以系列化的产业加工为主导,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形成种养、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逐渐完善,涉及的领域逐渐多元,组织结构逐渐多样化,产业的机制逐渐的完善,发展的动力不断充足,带动效果日渐显著。

一二三产业融合

我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强调“嵌入”式的融合,是希望借助龙头企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加工型企业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进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我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建立在产业原料基地基础上的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融合的主体来看包括四大类型,其中涉农企业主要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涉农企业通过投入资金、产房、技术等消化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由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涉农企业还可以通过兴建产业园区、农业综合体等项目带动农业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带动农户联合经营,另一方面对接涉农企业和市场,以提高农户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家庭农场是以单个农户为主体的经营单位,是规模生产的主体,比传统农户更容易发动,更愿意使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从融合的客体来看,农业内部的产业融合指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例如当下较为流行的稻田蟹、蚯蚓鸡蛋等等,农业内部的融合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是一种复合经营模式。从利益链接机制来看,不是单纯扶持帮助,而是推动农业相关经营主体能够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

通过股份合作等新型经营方式,让农户树立契约精神,农户按需生产后参与到利益分配中来。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竞争力增强、农村活力显著提升的新型经营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分类

农村第一产业的界定范围是农林牧渔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第二产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对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环节;第三产业是为农业的延伸产业,是对农业生产和加工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冷藏仓储运输、农产品批发零售、农资交易、大宗农产品期货期权等,是多种经营形式的经营方式。

按照产业融合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内生式融合和外生式融合,内生式融合指的是农业生产内部主体之间的融合,包括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农大户等,外生式融合指的是与农村外部经营主体的融合,指的是工商企业参与融合并起到主导作用的融合。

按照产业融合的的程度可以分为深度融合和初步融合,初步融合是不成熟的融合方式,是不充分的融合,表现为简单的产业调整和没有形成新的形式和商业模式,农业价值增值有限;深度融合指的是充分挖掘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业态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第二产业加工程度充分,第三产业拓展方向明确,是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的双扩展,农业创造的价值量长,农民可以充分的享受价值增值的红利。

按照融合的路径可以划分为组织内融合和组织间融合,内部融合是同一生产经营主体独自进行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形式;组织间融合值得是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形成统一的利益体。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他最初起源于电信、出版、电视传媒等行业,之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边界的模糊,新的产业融合体系才逐步形成。产业融合也可以看作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内部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业态,体现在产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组。

产业融合中农业与现代工业的融合,以及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文旅业、医药健康产业的融合等,都是通过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率,从而带动农户的增收致富。在促进农业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也要从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

一是完善农业相关制度,农业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断完善,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为农业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主动推广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小农户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单一特色品类农产品,实现农业产业的融合,进而提高农业效益,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

三是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以科技为引领,加快农业领域的创新,把农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构建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产业融合道路。最后是解决农业发展人的问题,要做好农业产业的融合,人是核心因素,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的人才队伍,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把农业的优势挖掘出来。

农业多功能理论

农业多功能理论起源于日本的“稻米文化”,是指农业的五大功能,分别是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他可以通过货币的形式被展现出来。

不仅仅满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为国家参与到经济贸易中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农业的第二大功能指的是,农业吸纳部分劳动力,解决工业机械化出现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了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农业的第三大功能是政治功能,具体表现在农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大基础产业,民间有俗语“家有粮仓,心底不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政治功能属性就体现在农业的稳定,代表着一部分农民群体的稳定,也就是社会层面的稳定。农业的第四大功能是生态功能,农业的生长和成熟的过程,为大自然环境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的生态功能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上。

农业的第五大功能是文化功能,农耕文明的多样性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础的功能,可以说保护农业就是在保护文化,保护文明。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密不可分。

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满足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统筹考虑农业在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综合的作用。此外,要关注农业的生态属性,农业自身参与生态循环起到了不可提到的作用。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